工人日报:医院大厅变身“临时旅舍”,公共服务就该多些将心比心

不只满足于做好本职工作,还设身处地为公众考虑,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——这样的公共服务意识应该成为一种标杆和共识。

近日,一则“医院变成暖心‘旅社’”的视频在网上热传。为了给患者家属提供住宿场所,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已连续第九年每晚开放医院大厅,供患者家属打地铺,高峰时段有近200名家属在医院过夜。尽管增加了运营成本,但医院认为此举可以让患者及家属受益。(见8月13日《北京青年报》)

患者在医院住院,医院通常不可能专门为陪护人员提供床位;陪护的家属到旅店住宿,又要多一笔不小的开支,万一病人有突发情况,也无法及时赶到。无奈之下,不少家属只能留在医院“打游击”,走廊里、楼梯间、大门口,到处可见倚墙而坐、席地而眠的身影。针对这一现象,上述医院连续多年开放大厅,容纳患者家属过夜,着实暖心。

按理说,医院的职责是为病人提供治疗,家属的住宿问题并不在其服务范围,完全可以交给家属自行解决。然而,考虑到很多病人来自农村地区,治疗本身已经开支不小,动辄一两周的住宿费更是难以承受之重,该医院主动延伸服务,让大厅变身“临时旅社”,为患者家属解决了实际困难。而这么做非但不会给医院带来收益,还要增加水电开支等运营成本。但医院显然算的不是自身经济账,而更多是为让患者及家属受益。

医院大厅并非开放了之,仅为家属提供栖身之所,医院的用心良苦尽在细节之中:比如保洁人员每天对大厅做清洁工作,喷驱蚊虫药物,保证患者家属的卫生安全;每天会安排一名保安值守,对留宿病人家属进行登记,这既是出于患者家属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考量,也便于遇到突发事件及时通知家属。这份将心比心,无疑会切实地拉近医患关系。

人民日报记者白剑锋在自身著书《暖医》中写道,“医学是科学,也是人学。既然是人学,就要有温度,有感情,否则医学就是冰冷的” 。医院开放大厅让患者家属过夜,就是暖医的生动写照,有助于医患和谐相处。正如医院宣传部门负责人所言,“包括病人也会觉得,家属就在医院里面留宿,这也会让他们更加心安。”

开放大厅让患者家属过夜,不仅为广大医院树立了榜样,也堪称一项公共服务的样本。近年来,一些医院、学校、政府机构纷纷向民众敞开大门,备受公众赞赏。比如,前些年浙江绍兴连续遭遇高温天气后,绍兴市政府机关会议中心夜间免费向公众开放,每晚8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,外来务工人员可免费纳凉休息。鉴于返乡过年车辆太多,今年春节期间安徽安庆城区12所学校向社会开放,供市民免费停车。对于公共服务部门来说,不只满足于做好本职工作,还设身处地为公众考虑,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——这样的公共服务意识应该成为一种标杆和共识。